韩愈曾言:“师者,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。”俗语亦云:“师父引进门,修行在各人。”
然而,课改之前,现实却是与这些古训背道而驰。
在那时,教师授课犹如急匆匆的农夫,欲将知识的种子一股脑儿播撒进学生思维的田野,却忽视了耕耘的节奏。应试教育的阴霾下,教学成了“填鸭”式的劳作。以语文学科为例,教师在讲台上机械地吟咏“之乎者也”,分析中心思想、词义句意,却对学生下面的昏昏欲睡或盲目抄写视而不见。知识在这样的传递中,变成了耳边风,教师的干涩讲解,又怎能唤起学生心中的火花?
简言之,课改前的教学,不过是教师口干舌燥,学生呆若木鸡的悲剧。
我初入中学,时常听闻“课改”一词。起初,我对它嗤之以鼻,以为是形式主义的摆设。但随着学习的深入,我开始感受到“课改”带来的巨变……
万物沉睡
踏入中学的大门,“课改”如影随形,心中不免充满疑惑——课改究竟为何物?它有何价值?我们应如何接触它?它是福是祸?
我想,当时的同学都怀揣着和我类似的困惑。我们知晓“课改”的存在,却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。
老师鼓励我们结成小组讨论,提出不解的问题;向学校建言,如何改进教学。然而,由于同学们之间的陌生,小组合作往往徒有其表,讨论变成了几人的私语,与老师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。
这就像是初春时分,虽然春风已至,但大地万物仍在沉睡之中……
莺歌燕舞
随着时间的流逝,同学们渐渐熟悉,开始在老师的鼓励下,向“课改”迈进。一部分学生组成了学习小组,课后聚首,共同探讨不解之谜,向老师请教难题。此时的老师,如同知心朋友,教学相长。
课堂上,老师的讲解添了几分情感色彩,生动场景的模拟让知识变得有趣,学生的笑容多了,课堂的活力四溢。
尽管如此,大多数学生仍未能全心投入“课改”的洪流,依旧孤军奋战,埋头苦学……
这就像是春日里,万物开始复苏,但大多数仍在迷茫之中,只有少数如同莺燕,在知识的枝头欢快歌舞……
百鸟争鸣
一个学期的初中生活过去,同学们结成了学习小组,合作与探究成为教室的主旋律。大家全身心投入“课改”的海洋。
课堂上,老师讲解生动形象,学科知识仿佛变成了舞动的精灵,与我们并肩同行,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,乘风破浪。
“课改”之后,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,不再是学生的催眠曲。有的,只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,学生充满活力的学习。
何为“课改”?它代表着新一辈学子,在自主、合作、探究中建立的学习新范式。
师者,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。
教师引领我们步入知识的殿堂,指明方向,之后,便是师生共同、平等地交流、学习、进步。
这正是我们课改后的新生活!